为解决村(社区)中村民群众长期以来的经济债务纠纷、农村宅基地建房难、房屋林木产权不明等问题,安宁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县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红兵、县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潘向忠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挨村挨户排查长期以来遗留的历史矛盾问题,联合县街街道辖区内11个选区的基层人大代表逐步化解。
“我的孩子已经在村里落了户,我就希望能够享受村小组的集体分红。”
“家里的孩子大了,现在要分户分不了,房子也盖不成,实在是影响太大了,政府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我们可以实现分户盖房。”
“我希望村委会能划拨一块宅基地给我建房。”
……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群众呼声,萦绕心头。农村的工作事务纷繁复杂,与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安宁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张红兵和潘向忠每每踏入村委会,走进乡村田野间,就能听到老百姓最直接的呼声,这些呼声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两位代表秉承着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狠下化解历史遗留矛盾的工作决心,面对矛盾问题,工作方式从“被动处理”向“主动解决”转变,主动挨村挨户排查历史遗留矛盾问题,如今排查出历史遗留矛盾问题58项,其中6项正在研究解决方案,49项已研究出化解方案并按流程推进化解中,3项已化解完成,为辖区群众化解了长期压在心头的“大石头”。
排查为先,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摸底。张红兵、潘向忠在化解历史遗留矛盾问题的过程中,先从全面摸排入手,以“村(社区)人大代表主动上报+下村工作调研中发现”的“双向互补”方式,为群众和政府间架起了一座能够双向沟通的桥梁,为群众发声提供了有效平台,通过10余天的不断走访与梳理,全面排查出了群众共性反映较强烈的疑难问题和一些特殊的矛盾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张红兵、潘向忠到村委会实地探访
解决为重,精准分析研判解决方案。张红兵、潘向忠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工作理念贯穿于解决群众矛盾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围绕群众住房安全隐患、个人资产产权不清、双方补偿协议无法达成一致等问题与群众反复商讨,切实换位思考,了解群众所需所想;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与有关部门、街道、村(社区)对各问题逐一分析,提出可行性化解方案,做到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尽快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研究出化解方案按最短处理时限解决,努力让群众安心、让群众放心。
潘向忠与耳目村委会干部研究矛盾化解方案
宣传为辅,助推法律意识入脑入心。除解决矛盾外,两位代表还借助到村(社区)开展党的二十大理论宣讲等机会,结合日常下村开展调解工作的时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群众开展普法宣传,引导群众树立“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全力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村委会已经通知我可以选址了,最快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可以动工建盖我家的房子了。感谢政府,感谢你们,解决了我一直以来最大的烦心事啊……”村民于某某在面对两位代表时感动地说道。
作为基层干部,他们坚守为民情怀,做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的“知心人”;作为人大代表,他们坚持做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解决群众问题的“代言人”。张红兵、潘向忠表示,将继续秉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的理念,坚持“主动排查、主动化解”的工作方式,让人民群众在这片土地上过得安心、放心、舒心。
(安宁市人大常委会县街街道工委 石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