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昆明 22℃~16℃
人大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街道动态
【代表风采】袁继芬:一把剪刀传非遗,一张红纸见初心
[发布方:安宁市人大]      [发布时间:2024-08-13 17:23:19]

她,不是科班出身的剪刻纸艺术家但凭着对剪刻纸技艺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不断学习反复研究,将剪刻纸红色文化、社区工作相结合,用会说话的剪刀,剪出精彩的人生,剪出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热爱,深得群众好评喜爱。她,就是安宁市第七届人大代表晓塘社区党委书记——袁继芬

英雄不问出处,成功贵在坚持

谈起袁继芬与剪刻纸的情缘,那得从2014年说起。那年,她带洛阳池社区流动儿童暑期培训班到安宁市知名剪刻纸非遗传承人耿明府老师家中学习剪刻纸。一把剪刀、一把刻刀几张红纸,在耿老师手里左剪剪,右刻刻,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这令袁继芬惊叹和羡慕不已。她找来一把剪刀就跟着耿老师慢慢学着剪了起来,一幅作品剪完,得到了耿老师的赞许,这给了她很大的鼓励。从此袁继芬便迷上了剪刻纸,畅游于剪刻纸艺术的世界里。只要业余晚上或周末有时间,她都在学习剪纸,不懂的就主动打电话或上门请教耿老师,有时在家做着饭都会因为琢磨剪刻纸的技术细节而把菜炒煳,甚至连梦里都是剪刻纸的场景

正是这份坚持与执着,弥补了她在剪刻纸技艺的不足,也是这份坚持与执着,让她在剪刻纸技艺上越来越好


”+“讲”传播非遗文化

尽管袁继芬代表已至花甲之年,但她对文化传承的热情仍然不减传统文化不应该被局限在玻璃展柜内,也不应该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或仅存于老一辈的记忆中,传统文化应在绵延不断中焕发时代魅力。谈到传播剪纸非遗文化,袁继芬情不自禁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觉得自己走上这条路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只是当时的惊鸿一瞥就注定了要拿起那把刻刀如今,她已成为安宁市级传统技艺非遗剪刻纸传承人。

剪纸源于生活,魅力重在创新,技术的核心是剪镂,至于是剪除还是镂刻,是阴是阳,是单色还是着色,完全因人因事,灵活选择每当拿起刻刀,袁继芬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通过剪纸表现淋漓尽致,妙手生花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纤细入微、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剪画到位的作品。其作品遵义会议在第十五届昆明国际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中,曾被评为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五届工美杯铜奖。

为了传播剪纸这一非遗文化,袁继芬可谓花样百出她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打造安宁市首个非遗剪刻纸培训站,培训辖区居民20余次,收集、展示各类作品500余幅组建60余人的非遗剪刻纸志愿服务队,走进学校、机关、军队、社区等开展培训60余次让更多人能深入了解并喜爱上这一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代表使命,实现文化惠民

人大代表既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责任。2021年,袁继芬再次被选为人大代表后,更是积极投身于剪刻纸非遗技艺与社区文化相结合行动中,以更加贴近民生活、更受民喜爱的形式展现出来,真正实现文化惠民的初衷。

如何才能将文化以居民更加喜爱的方式呈现?在袁继芬的眼中,金方的每一处都充满无限精彩,都值得用刻刀留下这美丽的瞬间。依托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重阳节等节日,袁继芬率领剪刻纸非遗技艺传承志愿者队伍开展系列活动,展示节日的祝福,展示理想和信念,也对前来观赏的群众进行技艺传授。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她先后完成剪刻纸作品208幅,覆盖红色党史、党风廉政、疫情防控、扫黄打非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她精心创作了剪刻纸抗击疫情作品20余幅,赞英雄、祈平安,试图把民间剪刻纸艺术魅力与党的创新理论融会贯通,让剪纸的价值在现代载体中升华,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艺术魅力剪出了满满的正能量。

“一刀能剪古今情,片纸能缩天下意”。袁继芬代表以匠人之心,坚守在基层传承中华文化,守文化之魅力


安宁市人大常委会金方街道工委 杨琳

(安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杨娅华


Copyright © 2017 安宁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1006549号-1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