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28日,安宁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红梨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会议认为,调研报告总结了我市红梨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的意见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常委会同意这个报告。
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围绕红梨产业发展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针对红梨种植树种老化,产量逐年下降;管护水平低,品质退化严重;零散种植程度过高,标准化难以实现;缺少精深加工,品牌价值难以体现;基础设施薄弱,果树生长条件差;仓储物流体系不健全,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会议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推进“一代红梨”提质增效,品种改良更新。一是对树势长势较好,但缺乏管理的进行提质增效,引进全套红梨技术管理措施,全程统一实施,打造精品示范果园,通过提质增效的技术保障,提升果品品质,改善果品表光,提高果品糖度到15—16,增加商品果占比,待技术成熟达到预期效果后进行大面积推广。二是对部分红梨树势严重退化的,进行“二代红梨”品种改良更新,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舒群专家引进研发的新品种“二代红梨”现已在八街史家庄试点种植了8年,品质和口感好,糖量达13%—18%,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在农户自愿的情况下,提供技术保障,确保品种统一、技术统一,以点带面推广“二代红梨”种植。对新栽梨树“三年才结果”前的空档期没有任何经济收益时进行林下食用菌种植,每年种植3垡(3月种植榆黄菇、6月种植赤松茸、10—11月种植羊肚菌),通过“村委会+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村委会提供土地、设施、农村劳动力,公司提供菌种、技术、市场营销,通过示范带动,增加果农经济收入。
(二)提高科学管护水平,提升果品品质。要推进红梨种植科学技术培训,提高红梨种植户专业化程度,农业部门每年在秋施基肥、冬季修剪和清园、春季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病虫防治等重要环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各种植园区进行实地培训,财政部门对示范果农进行一定的资金扶持,培养一批掌握科学种植技能、拥有丰富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努力推进管理科学化。
(三)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流转果园,降低零散程度。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户流转果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使每户种植面积达到10—20亩,提升专业化、规模化水平,通过实施科学管理方法,提升果品糖度达到15左右,做到果点小、无花斑,培育出优质果品,提高亩产量及售价。
(四)引导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品牌价值。结合安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留出一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作为红梨加工企业发展用地,培育“安宁红梨”的龙头企业。一是引进标准化选果设备将红梨分级,把达不到进入市场、经济价值低的果品进行加工,加工厂处理次等果和劣质果,不仅保障了果农利益,更重要的是提高品牌形象,增加本地村民就业机会。二是建设仓储冷库,延长红梨保鲜期,调节市场红梨供应量,确保价格平稳。
(五)提高水肥涵养保障,改善果树生长条件。一是在红梨种植面积相对集中的区域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果园沟渠灌溉设施建设力度,补齐果园水利灌溉设施配套率低的短板,配套建设现代化水肥一体灌溉系统,保障红梨种植冬春季用水,提高红梨含水量。二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措施,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打造绿色生态种植,既能提高红梨的果品质量,又能确保果品安全性。
(六)建设实施现代农村物流体系,拓宽红梨销售渠道。一是围绕红梨规模种植园区,培育建设一批红梨批发交易市场,发展一批遍布城乡的优质红梨营销网点。搭建安宁市三级物流体系,整合市域各快递企业,实现统仓共配,降低物流成本,依托农村小卖铺、小超市、供销社、益农信息社等网点,建设覆盖乡村的物流配送网点,补齐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二是依托建成的安宁市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围绕红梨特性提供电商直播培训、包装设计,提高农特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能力,利用外销市场营运成熟的农业企业的销售网络,在省外城市进行销售,开拓省外市场,将“安宁红梨”的实物展示在省外城市,让“安宁红梨”的品牌价值在省外市场逐步得到体现,让“中国红梨之乡”称号走的更远,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提出的审议意见,市政府要认真研究,加以落实,并于2023年3月31日前将审议意见、整改建议清单落实情况书面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将按照整改建议落实情况实行销号制度,通过听取汇报、调研走访、实地检查等方式,确认整改成效后进行销号;对工作推进缓慢、整改不到位的,将加强跟踪督办,压实整改责任,推动整改落实。
安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2年12月30日